28 December 2006

巴黎愛我․我愛巴黎

巴黎除盛產鐵塔、café、藝術、詩人與grumpy men外,還有浪漫。

不過以前倒有位法國人對我說過,世人將法國或巴黎與浪漫掛鉤是歷史上一大迷思。這敢情是局內人的肺腑之言,正如鬼佬將中國女人等同長衫,也很cliché吧!

想想《我愛巴黎》引人入勝之處,正正就是異鄉人這種美麗的誤會!所以即使大部分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並非巴黎土生土長,也很合情合理。

本片由18個 (原先不是20嗎?) arrondissement作背景編導一部約5分鐘長的短片,憑片寄意,歌頌浪漫這個 eternal theme。個人認為各片質量良莠不齊,不過大都頗有導演的影子。以下是一些印象較深的部分:

最政治正確: Gurinder Chadha的《Quais de Seine》

東西文化的差異、語言的隔膜,統統不是真愛的桎梏。最後伊斯蘭長者那句語重深長的「我們的民旋、你們的巴黎,真神亞拉同樣保祐」,簡直是宣揚種族共融的生招牌。

另有趣的是,片中輕輕提及兩性如何看「周街撩女仔」的差異。當少男急不及待的要表現雄性膽色時,以為這是魅力的示範,異性只會益發閃避。不愧是執導《我愛碧咸》的Chadha。


最言簡意賅: Walter Salles的《Loin du 16e》


故事場景再簡單不過 ── 新移民母親每天奔波於效區和巿區之間,無可奈何地將她的嬰孩交予托兒所照顧,卻為生活而作人家小孩的褓姆。同一首歌謠(好好聽*o*)、同一位母親、日與夜、兩個家。愛, 很簡單; 人生, 很荒謬。

對身為《中央車站》和《哲古華拉少年日記》兩齣好片的導演,是有點敬仰。


最觸動心靈: Isabel Coixet的《Bastille》

厭倦婚姻的男子向悶蛋妻子提出離婚不成,卻發現她患上絕症。最初基於道義責任決定陪她多走一段人生路,最後卻被潛移默化,更驚覺最愛原來一直近在咫尺。

驀然回首,從此除卻巫山不是雲。

唔……令我想起《無痛失戀》,瀕臨死亡的愛情竟有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一天。 一切皆取決於一念之間。

最傷感無奈: Oliver Schmitz的《Place des Fêtes》

一段有緣無分的邂逅, 一次悲情浪漫的fatal attraction, 由黑色膚色來演繹, 一樣蕩氣迴腸。

似曾相識,原來早有牽繫。相見時難別亦難。

無疾而終不可惜,愛得太遲最傷感。

最爛最差勁: 杜可風的《Porte de Choisy》

超現實無罪,但那蘇絲黃情意結則太着迹、也太土了。

另外,Vincenzo Natali的《Quartier de la Madeleine》也流於陳腔濫調,畢竟疆屍愛情片大有珠玉在前之作。而且Elijah Wood太有魔戒影子,未免與巴黎的浪漫情懷格格不入。


最畫龍點睛: Alexander Payne的《14e arrondissement》

故事講述美國中年旅客懷着滿心喜悅盼望、說著帶有美國口音的法語、遊走於第14區、領會巴黎的親切與疏離。但重要的是,最終明白和愛惜自己更多更深……

以這個「美國人在巴黎」的小故事作結幕最明智。異鄉人, 就是如此這般愛上巴黎吧^v^

Paris, c'est étrange et intime, également!

除此以外,Gus Van Sant的《Le Marais》、Wes Craven 的《Père-Lachaise》和 Tom Tykwer的《Faubourg Saint-Denis》也洋溢點點趣味。詳情不說了,反正其他人也寫過不少吧!

還有,Feist 唱的 "La même histoire" 實在悅耳。對,我們具體上都活在同一凡塵故事裡,共享別人的無奈、重覆他人所犯的錯。可是,咫尺天涯的我你他,親疏之間,總有那一點點牽繫,豐富了彼此的人生。亦正如英文版
"We're all in the dance" 的歌詞所言:

We all go round and round
Partners are lost and found
Looking for one more chance
All I know is
We're all in the dance

27 December 2006

In Praise of Void



剛看了何兆基的個展《姿態身段》。這次展覽再次貫徹Kee在藝術旅程中對身體感官的探知,闡明了身體與物質不可分割的微妙關係。衆所週知,藝術中心包氏畫廊既「迷你」又「峯迴路轉」,頗考起一衆策展人。這次展品數量寥寥可數,卻無損參觀人士雅興,皆因除了欣賞作品外,亦學會欣賞空間。像圖中這兩件藝術品之間那可圈可點的距離感,那麼遠(相對於藝術品之間而言)、卻又是這麼近(對觀衆來說只是幾步路而已)﹗

像日本的 Miho Museum,空間多、作品少。觀衆長途跋涉走去看的作品,恐怕還不及大英博物館的百分之幾吧。但當中重點不是要我們用眼睛去鯨呑藝術,反是要讓看官懷着一顆謙恭和希冀的心去細味藝術的意義,同時也去欣賞優秀的建築 (註:美術館由貝聿銘設計)。

回說這次展覽,偌大的空間,相信不只為營造簡約風格,也實用 (pragmatic) 得很。觀衆的 point of view 不就正正多了嗎? 母須再企定定像是要找尋最佳位置欣賞《蒙羅麗莎》那微笑了。現代藝術所釋放的不止於藝術家的創意、作品色彩與形態,更甚的是觀衆的空間。

禮讚虛空! In praise of void!

9 December 2006

新Blog入伙


在現實或虛擬世界,廣場是一個充滿歡樂、無拘無束、暢所欲言的聚腳點。到此一遊或長期打躉也好, 你們的足跡將為我帶來點點歡樂與共鳴。

不過好奇怪,愈是老朋友反而愈少在我的網誌留言,也許是太心照不宣、亦可能是新人事新觀點,證明朋友不嫌多,最緊要啱傾。希望五湖四海各路朋友,繼續在魔幻廣場(Piazza Magie)蹓躂或帶來更多更多的新朋友。

新居簡略裝修了一下,還特設Chat Box招待大家,let's stay tuned﹗